发掘徽文化中的社会治理基因
时间:2020-02-11 作者: 来源:
近年来,安徽省通过传承发扬徽文化中的明礼让、重孝道、尊乡贤、守村规、遵家典等优质社会治理基因,服务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使社会治理进入到自治自觉的状态,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平安建设水平。
六尺巷,用礼让文化助调解
“一尺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朝大学士张英通过礼让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就发生在桐城市。如今,“六尺巷”礼让文化被当地政法部门用来化解矛盾纠纷,他们以辨法析理为着力点,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以化解矛盾为关键点,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达到化矛盾、解纠纷的效果。
桐城市通过听、辩、劝、借、让“五字诀”和“六步走法则”,运行调解程序,促进当事人以“礼让”方式解决纠纷。去年3月,龙眠街道东关社区两户居民因院墙发生纠纷,社区多次上门疏导都没有化解成功。街道调解组织在仔细勘察现场后,召集双方当事人和亲属当面调解,给他们阐述“六尺巷”故事中包容谦让的美德,着重讲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互谅互让的道理。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劝解,当事人的情绪逐渐缓和,调解员适时提出处理建议,促成了双方和解。
桐城市善于运用礼让文化构建多元化调解工作体系,让双方在合理范围内做出让步,维护双方都能接受的权益分配,使得大量案件以调解和撤诉的方式结案。在实践中,通过法律运用和礼让文化的有机结合,将礼让文化贯穿于案件始终,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三孝文化,消除隔阂睦家庭
在三孝故里望江县,流传着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求鲤”“徐仲源掩雷泣墓”“孟宗哭竹乞笋”等孝感天地的故事。望江县积极挖掘内涵丰富的孝文化资源,通过教育引导,推动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新的孝文化,如“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其乐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竭忠尽职、社会有孝-人人尊重-社会和谐”等等。
望江县在大力推行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现代孝德孝义的同时,积极倡导“三孝调解法”,创设“三孝调解室”,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五老”等第三方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作用。望江县人民法院在赡养、抚育案件起诉中,特别是在诉前调解阶段灵活运用“三孝调解法”,化解了一大批案件,降低了司法成本。在一起老人起诉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案件中,立案庭在分清是非、查明事实、自愿和合法的前提下,召集子女到法院进行诉前调解,运用孝德孝义,依法说理、以理说情,最终化解了老人和子女间的隔阂,老人当场撤诉,赡养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乡贤文化,助力调解促善治
宿松县激活传统优秀乡贤文化,积极探索乡贤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从2010年开始,各乡镇都自发成立乡贤调解工作室,建立了包含32名乡贤的调解人员库。县委县政府设立“乡贤帮扶基金”,将乡贤调解工作室纳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坚持常态化运作。
目前,宿松县乡贤调解工作室依托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利用乡贤的感召力,每月定期听取群众诉求,摸排矛盾纠纷,及早疏导防止矛盾激化。结合实际,制定乡贤调解工作室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将部分乡贤家庭命名为“乡贤之家”,零距离推广乡贤文化,影响乡村民风,就地解决民事纠纷。乡贤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200余起,调处成功率100%。
树德育人,润物无声化民风
在休宁县樟源里,十几年来无群体性事件、无重大刑事案件、无安全责任事故、无邪教组织活动、无越级上访,呈现出一片山清水秀、安定祥和的气象。这里居住的是严于律己、遵守《方氏家规》的方氏族人,他们以诗书传家,长期形成的独特厚重的文化底蕴,对村组文明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在方氏宗祠“树德堂”规划筹建时,一侧高高耸立的马头墙正好挡住了一栋老宅的正门,知书达理的族人经过商议,最终把另一侧墙头做成低矮的圆弧形状,与右侧马头墙形成了不对称的“憋屈墙”。这种识大体、顾大局的做法,一直广受村民赞誉。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浸染下,村民间即便有纠纷也大都能经过调解握手言和。在这里,有一支乡、村、组、家族四级同步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专业队伍,通过接访、调查了解、调解处理、事后回访等步骤,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站式办结。受益于醇厚民风的熏陶,多年来,樟源里不仅没有偷盗事件发生,就连山上的毛竹、***等经济作物也都不用看守。
樟源里依托《方氏家规》,独辟蹊径宣传平安文化,让刻板的训诫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村规民约,村民一旦“犯禁”,按规定必须召开家族大会通报批评,责令写悔过书,并自掏腰包买猪散肉以示接受惩戒。生长在新安江源头的小河鱼因味美而名传四方,少数群众为牟一己之利,暗地里网鱼、电鱼。为制止这一行为,村里把一块道光二十五年立的“严禁药毒长河”的禁渔牌披红挂彩立在河边,村民一传十、十传百,一度猖獗的网鱼、电鱼行为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以德治族,打造共治的自觉平台
在祁门县闪里镇桃源村,有一座村史馆。古时十里桃源是商贾、文人云集的边贸重镇,记者走访村史馆和村中几家宗祠后发现,这里和谐兴盛的奥秘就在于以德治族、孝义治家的理念孕育出了良好的家风和村风,为桃源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不竭的源动力。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闪里镇的村民走上了一条社会治理的自觉之路。每年农历七月,这里都会举行一次“拔路节”,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对道路两边的杂草、杂物进行清理,共同创造整洁的生活环境。文堂村以《文堂村乡村家法》为基础,组织村民进行修订,选举村规监督员,宣传社会共治。全镇58个村民组全面铺开“户长会”,真正实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村自己管,打造社会治理的自觉平台。
传承家典,以规矩成方圆
家典是徽文化的重要传承。休宁县流口镇茗洲村将《茗洲吴氏家典》的传统民治理念充实到村规民约中,促进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同时,不断融入体现当今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新元素,逐步形成涵盖村务议事、村容村貌治理、治安联防等方面的村规民约,夯实了茗洲村社会治理的基础。
“有余置产,当顺来顺受,不可有意钩取,亦不得随意自便。”家典中提到宗族要和睦,茗洲村就大力弘扬和睦宗亲的优秀传统,凝聚家族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家典强调同宗同祖、血浓于水,茗洲村正确引导、合理利用这种宗亲文化,使之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家规家训的教导和淳朴乡风的影响下,茗洲村很少发生矛盾纠纷,邻里和睦、家庭和谐蔚成风气,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