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大沙司法所:用温情社矫建设平安黄埔
时间:2024-12-10 作者:佚名 来源:广东政法网
“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关怀,我现在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
近日,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化姓)来到广州市黄埔区大沙司法所表示感谢,并向司法所工作人员赠送“人民公仆为民服务”锦旗。
据了解,陈某因犯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到司法所报到之后,陈某对社矫工作十分抵触,也不配合日常管理。
对此,大沙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齐上阵,与陈某进行积极沟通,逐步摸查情况、洞察需求,为其制定和改进个性化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方案。工作人员的点滴努力,温暖了陈某的内心,助力她回归社会、重新出发。
精准摸排掌握底数
在上门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闭门羹吃了一次再一次,“冷板凳”坐了一回又一回,但在耐心沟通下,终于摸清陈某面临的困境以及她对于社矫工作抵触的原因。
经了解,陈某由于年纪较大且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身边没有亲人,生活无依无靠,经济十分困难,还拖欠五个月的房租。艰难的生活境况让陈某心灰意冷,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入矫前,陈某因为手机欠费失联被司法所训诫过一次,这也让她心里对社区矫正产生抵触情绪。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交谈,工作人员察觉到,陈某抵触社区矫正工作的根本原因,是她对自己的犯错行为深感懊悔,从内心深处无法面对现实。“我清清白白六十几年,到老因为做错事要坐牢,我自己很后悔。我真的知道错了,觉得在街坊邻里面前很丢脸。”一次对话中,陈某说起内心的真实想法,抹起了眼泪。
爱心帮扶筑牢保障
掌握陈某的情况后,大沙司法所工作人员决定首先帮助其解决经济难题,以多举措开展爱心帮扶。
在走访中,工作人员了解到,陈某的低保在几年前已暂停发放。为帮助她重新办理低保卡,工作人员立即向相关部门咨询办理条件后,与街道积极沟通,并多次到户籍地与当地民政部门协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23年12月,陈某顺利拿到低保卡,每月领取的低保费可以应付日常开支。
此外,为进一步纾解陈某的经济困境,大沙司法所工作人员积极联系当地的社区组织和社会公益机构,了解适用的政策,获取社会救助资源。经多方协调,2024年7月,陈某成功申领到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证,不仅每月可领取一定的特困供养金,享受水电费减免等政策,还能在黄埔区域内免费享受爰心午餐。这极大地缓解了她的经济压力,为其基本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上门走访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陈某租住的房子阴暗潮湿,狭窄不通风。对此,司法所积极协调街道、社区,成功帮助陈某申请到一套干净舒适的公租房。
温情矫正敞开心扉
“没脸见人”“好后悔”“以后不知道怎么做人”,陈某常常提到这样的字眼。工作人员察觉到她内心巨大的压力,明白仅仅在经济上帮扶是不够的,应针对其具体情况优化帮扶措施。
在每一次的沟通中,工作人员耐心听取陈某的倾诉,少说多听,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疏导、教育,并引导她进行思考。陈某的负面情绪得到了有效疏导。
此外,社区矫正小组还为其提供全面、细致、及时的情感支持,通过警务室、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者和街坊邻里,及时掌握陈某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增强陈某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她对生活的信心。
今年1月,司法所开展“冬季送温暖”活动,工作人员来到陈某住处,为她带来枕头、棉鞋、春节大礼包等物品。面对工作人员的真情关怀,陈某感动地说:“收到这些东西,我感到自己被关心、被重视,我以后会积极向上地生活,不再行差踏错。”
为了帮助陈某重新融入社会,司法所工作人员引导她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宣传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并为她提供支持和帮助。公益宣传、帮助社区老人……越来越多的街坊认识了这位慈祥热情的大姐,陈某的朋友逐渐多了起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陈某顺利地融入社区生活,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极大地增强了她的价值感和获得感,让她重新建立起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
“矫正对象融入社会,不是一叶浮萍独自漂荡,而是一滴水融入一池水。”工作人员说道。
经过个性化温情帮扶和动态调整矫正方案,大沙司法所帮助陈某一步步走出经济和心理的多重困境,回归社会。如今,陈某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工作,在日常的公益志愿活动中变得开朗、爱笑。
负责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感慨:“通过陈某的案例,我们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对社区矫正工作怎么做,也更有经验、有办法、有信心了”。
大沙司法所严格执行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始终秉承“以人为本,宽严相济”的工作原则,因人施矫,不断排解社区矫正对象的消极情绪,激发他们自我改造的积极性,帮助其顺利融入社会开始新生活,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原文链接:https://www.gdzf.org.cn/xbsy/gddt/content/post_1744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