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向海蒙古风
时间:2024-11-02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长安网
□朱谷忠
初秋时节,走在小坝村路上,放眼望去,山峦绵延,拥绿叠翠,飞泉如练,草木繁盛。坡道两旁,簇拥着一片土墙黑瓦的古老房屋和冒出的几幢新楼;细看,丛丛野生杜鹃花和凤生花还在开放,闪红烁紫,恍若天上飞落的祥云。
令人想不到的是,小坝村方圆23平方公里的山地,分布着13个自然村,3000多名族人均为蒙古族。他们姓“出”,这是中国百家姓中找不到的奇特姓氏。但他们的先祖,已在这里落脚了数百年,成了福建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地。
都说,世上的蒙古人是生活在马背上;谁知,还有一批蒙古人,却蛰居在闽南沿海的山坳里。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姓“出”,又是怎样从蒙古大草原来到这里呢?
这个“出”姓,大有来历。据《燕山出氏族谱》有关资料所载,“出”姓祖先是元朝的开国功臣、成吉思汗的义弟。传到八世祖纳哈出,元朝灭亡,纳哈出降明。明太祖看他是名臣后代,封他为海西候,征战云南,结果纳哈出病亡途中。不料,纳哈出的长子察罕,之后随明太子朱标造反被杀,而纳哈出的次子佛家奴,当时在福州府镇守海防,听到消息,怕受牵连诛夷九族,便去掉父名“纳哈”二字,取“出”字为姓,辞官藏匿到闽南象狮,又由象狮迁居洪厝坑,遂隐居下来;以“燕山出记”作为郡号。从此,这支叫作“燕山出”的蒙古族后裔就在此悄悄繁衍生息,让山地恩赐的甘泉,洗淡了跋涉的辛酸。沧桑岁月中,他们与渐多交往的当地人通婚,学会了地道的闽南话。
听着往事,来到村里,迎面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祠堂,门口挂着一副对联“燕南无二族 惠北自一宗”。据当地人介绍,祠堂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是这个蒙古后裔村的重要见证。令村人深为骄傲的是,就在附近的洪厝坑,曾出过一个进士,名叫出科联(1709—1753年)。此人自小聪明好学,18岁便中了秀才,受到提督闽学学政的赏识。后进了翰林院,随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访。途中,乾隆忽想到“出”这个姓很是特别,遂问起渊源。出科联只好如实奏明出氏一姓的来龙去脉,不料乾隆听后,却抚掌称道:“好一个奇姓呀!”至今,能佐证这件轶事的是挂在出氏祠堂内的一副旧对联:“帝廷称奇姓 闽海振科名”。
当地人还介绍:当年,出氏在此定居下来后,便把聚族之地的烟倒山改名为燕山,并在山上建筑寺庙,命名燕山寺。这“燕山”两字,倒是公开喻其祖籍地来自北疆,寄予一份魂索故土的情愫。事实上,出氏繁衍至今,在山中秘境隐居数百年,世代与汉人毗邻,便有了频繁的交往,最终历经岁月洗礼,不少人基本与当地乡民无异了。但在走访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的音容笑貌,仍有着蒙古人热情好客的秉性,如有客人到来,立即盛情引入,诚邀喝上一杯,边斟边唱边舞。在许多出姓人家中,大件的农具依然镌刻着“燕山出记”的字样;村里那些肃穆的古建筑中,一些物件亦留有蒙古族装饰的图案,透出明显的草原遗风。为此,“燕山出氏”至今已成为福建省独有的一个姓氏宗族发源地。据现存的《燕山出氏家谱》披载,出氏家族还有一脉传往台湾,现今主要居住在台湾新竹、彰化、台北、宜兰和高雄等地。一些专家说,观其“出”姓繁衍过程,实为蒙、汉两族融合发展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演绎。近些年,内蒙古有族群代表与小坝村的出姓蒙古族后裔,信息沟通,往来密切,经常组织代表前来探访;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还帮小坝村全面规划建设具有蒙古风情的民族特色村寨。
漫步在小坝村,沿途见到近些年来设置的路牌,其标识与山外也有明显不同,牌上的文字均为蒙汉双语;路边,“马头琴”景观灯和散落的蒙古包,很容易使人遥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进而追忆成吉思汗的英雄壮举,让人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悠扬的蒙古长调。来到这里,还可以参加源自草原传统的祭祀活动——祭敖包,烤全羊特色演绎,以及“那达慕”游戏,其中有气球大战、击鼓传花、老鹰捉小鸡等娱乐活动。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小坝各个自然村,也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扶持发展、民族文化培育等方面加大力度,扎实推进,让安顿了漂泊心灵的“出”氏族人,健步向美好的未来奔去。
责任编辑:林少颖
原文链接:http://www.pafj.net/html/2024/fayuanwenyi_1031/4927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黄柏萱草香
下一篇:学习李拔事迹 传承循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