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务法制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维权援助 >>正文

“学术造假”疑云,需要掷地有声的回答

时间:2020-02-11 作者: 来源:

  近日,一封疑似发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举报信在网络热传,举报者质疑院士、长江学者及国家杰青获得者等多名知名科研工作者学术造假。目前,已有涉事科研院所否认研究人员学术造假,还有涉事部门正在组织核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表示,正在调查核实此事。

  原本专业性极高的学术举报,如今却有了“话题出圈”的热度,反映了人们对学术诚信的高度关切。学术诚信事关普通人对待科学的态度,事关“科学家”这个闪耀着求真务实光芒的名词的崇高信誉,事关人们是否还愿意相信那些孜孜以求、皓首穷经的学术成果。近期学术造假相关的新闻频频曝出,无疑会对学术诚信构建带来负面影响。

  无论是院士还是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都是我国千万科研工作者中的头雁人物。他们是学术研究的领先者,更应是遵守学术道德的模范。一旦他们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失去的不仅是某个人、某个研究机构的信誉,还会动摇人们对科学研究客观性、严肃性、可靠性的信任。

  学术造假是伴随着学术研究出现的“恶疾”,在各国各个领域都时有发生,而国际学术圈的诸多案例也反复证明:如果一场造假风波引发的“学术地震”不能及时回应、彻查严处,将对一个国家的学术诚信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

  对于当下雾里看花、众说纷纭的这桩“学术造假”疑云,公众急需一个掷地有声的答案。让答案掷地有声,首先要讲清楚“到底有没有”。据报道,尽管举报信落款人称举报信“没有发出,有过草稿”,但举报信曝光后,此次事件所涉的相关单位均已展开调查。及时回应质疑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步,人们更期待的是拿出令人信服的调查结论。

  让答案掷地有声,更在于讲清楚“错了怎么办”。学术诚信问题积弊已久,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犯错成本低。“风波过去、大事化小”,一些悬而未决、无疾而终的疑案,不仅会让造假者心存侥幸,而且会让守规者失望、寒心。“学术造假”疑云,要彻查,更要严处。

  让答案掷地有声,最终在于讲清楚“未来如何走”。学术诚信建设并非一日之功,既要求我们有时刻警醒反思的自觉,也要求我们保持日拱一卒的耐心。今年,《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出台,引发热烈反响。如何向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亮剑,如何用可行的制度防范学术不端,亟待将文件要求落到实处。

  对任何一起“学术造假”疑云,都不可暧昧处之。事件当事人需要一个说法,公众也期待早日得到掷地有声的回答。(评论员袁汝婷)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务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务法制网 zw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