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务法制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维权援助 >>正文

研究生清退制度激发教育活力

时间:2020-02-11 作者: 来源:

据央广网报道,上个月,延边大学发布公告称,拟清退136名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取得学位并毕业。退学学生名单显示,有一名学生2005年入学,近15年都没毕业。近日,又有近30所高校公布了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

学历的“更上一层楼”往往意味着有更大概率实现社会流动。好不容易被名校录取为研究生,为何有些人做不到一鼓作气,不能在学校规定的年限之内取得学位并毕业?对于大多数被清退的学生而言,非不能也,乃不为也。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情况更加复杂。一些人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有的人明明有好工作,读研读博只是为了“学历镀金”。更有甚者,选择继续读书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对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只是想混学历。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在此之前,许多高校并非没有关于研究生弹性学制的规定,只不过出于就业率考量也好,不愿意激化矛盾也罢,那些已有的制度往往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为了帮助研究生顺利过关,少数学校还想方设法对学业没有达标的学生网开一面。

有些人也许认为,严格对待高校学子未免不近人情。但严格研究生全流程人才培养标准,建立高等教育淘汰机制,通过合理增负和加压方式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价值认同。“名校清退研究生”不仅是对殷殷期盼的万千家庭负责,也是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负责,还是对大部分努力学习、认真生活的大学生负责。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从严把牢毕业出口,对学业不合格说“不”,不仅有助于守望教育公平,也有助于激发教育活力,促进社会流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的本科和研究生淘汰率都偏低。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应该是一以贯之的。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相对充实的格局下,大学却成为一些学生的逍遥地,这本身就是滑稽和荒诞的。只有让高校进入严出时代,敢于动真格,高等教育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务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务法制网 zw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