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务法制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地方动态 >>正文

梅州:司法赋能客家文脉传承创新

时间:2024-12-19 作者:佚名 来源:广东政法网

  韩江中上游,被誉为“世界客都”的梅州,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郭沫若曾称其“文物由来第一流”。

  在这片土地上,有78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国家级古村落、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22处名人故居,是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近年来,梅州法院做深做实客家文化遗产保护,从优秀客家传统文化汲取审判智慧,以严保护的力度、源保护的深度、大保护的广度,守护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永续留传。

  靠前服务

  梅州,古称嘉应州。“一城两坊”,即梅州嘉应古城、攀桂坊和望杏坊,是梅州迄今保存最典型、最聚集、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近年来,梅江区将改造提升“一城两坊”作为延续梅州千年历史文脉精华的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一城两坊”原有440多套店铺由梅州一城两坊保护开发有限公司管理,租期至2024年3月。为推进老城改造,店铺均需收回,但合同到期后刘某迟迟不肯交还店铺,公司遂提起诉讼。与刘某存在同样情况的还有周边三四十户商户。

  承办法官通过向刘某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劝说其及时腾退,并向公司争取宽限时间,最终促使双方在庭前达成调解。2024年8月,刘某将店铺交还,周边商户也陆续腾退。

  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灵魂和载体。梅州法院坚持严保护和助发展并重,助推客家文化“护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严惩盗掘明代古墓和盗窃古民居老物件犯罪行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光禄第”权属纠纷定分止争,妥善审理涉红四军纪念馆劳务纠纷……梅州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合议庭,把涉文化遗产保护案件纳入“四类案件”监督管理,构建涉文化遗产专业审判体系。近3年来,共调解和审结涉文化遗产保护案件20余件。

  同时,梅州两级法院成立法律服务工作专班,“一项目一策”建立对接响应机制,为文物保护、征地拆迁、房屋腾退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在多个文化产业园区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巡回审判点,就地“调、立、审”,现场提供法律咨询和诉讼服务2000多次,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善治未病

  “自从解决了幹荫堂的土地权属纠纷,经张榕轩后裔重新修缮后,幹荫堂不仅入选梅县区不可移动文物、梅州十四大名人故居,也成为松口古镇重要文化旅游景点。”梅州市人大代表、南下村党支部书记赖志南说。

  幹荫堂的主人张榕轩,是晚清著名爱国侨商,也是中国首条商办铁路——潮汕铁路的倡建者。

  张榕轩后裔返乡寻根,欲重修祖屋时,发现屋中已有村民张某居住。由于历史原因,这类建筑产权关系复杂,南下村村委调解未果,遂向松口法庭庭长张锦辉寻求法律帮助。

  幹荫堂是百年古建筑,维护其整体性对后期修缮和文化传承具有重大意义,张锦辉从这个角度出发,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张榕轩后裔买下两间横屋,张某择日搬出。

  如今,这座清代名人故居,正以其典型的围龙屋结构以及上百幅壁画、灰塑、木雕等充满建筑艺术元素的形式惊艳世人。游客穿梭其间,深刻感受海外华侨“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的赤子情怀。

  为持续做好文化遗产源头保护司法工作,梅州两级法院结合涉侨故居调研结果,先后发出3份司法建议,推动古民居等不可移动文物形成“全面普查、理顺关系、规范确权、引导继承、联动调处”五步走保护格局,启动与统战部、文广局等部门多方联动机制,引导属地政府确定遗产管理人,组织开展涉文物保护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为进一步守护客家文化的根,留住乡愁,梅州法院以建立“庭、站、点”融合共治机制为契机,集中基层司法资源,以23个人民法庭为中心,设立112个源头解纷工作站、67个法官服务点,实现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产业园区司法服务全覆盖。

  以文化人,梅州法院还运用客家谣谚、“和”文化释法说理,将客家围屋的家训乡规教化功能与法律条文结合起来,形成并深化客家围屋特色调解工作法,诉前化解10多件涉文化遗产纠纷。

  常态送法

  北有景德镇,南有白玉城。大埔县高陂镇是中国古瓷都之一,因其生产的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被誉为“白玉城”,大埔青花瓷也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看似简单的每一步,却是手工匠人沉淀了几十年的技艺,每一件产品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广东富大陶瓷研发部主任黄志超介绍,“我们的产品融入了客家文化元素,由此创立了大埔陶瓷独特的风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也被一些外地陶瓷厂家和商家盯上了,抄袭我们热销产品的设计及样式。为维权,我们打了好几场异地官司。”

  每年定期召开陶瓷企业座谈会,通报各地有关陶瓷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结合每个案例给出防范风险的建议;建立陶瓷产业法官服务组,法官下沉到190多家陶瓷企业走访,倾听记录企业各项司法需求,建立专门管理台账……大埔法院“授人以渔”,服务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司法步伐未曾停歇。陶瓷企业也受益颇丰,近年来他们主动发起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案件均以胜诉结案。

  召开“客家娘酒版权保护”企业座谈会,为单丛茶企业举办防范法律风险培训会,引导金柚、茶叶、陶瓷等产业申请地理标志,梅州法院通过“订单式”精准普法服务,助推客家文化元素焕发生机。

  以法之名,守护客家文化传承,不仅要聚焦核心领域,更要聚焦重点人群。梅州法院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探索“山歌剧普法”“客家民俗文化普法”“非遗普法”等特色普法项目,联合司法局、文广旅等部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将“法治+客家传统文化”送到群众心坎上。


原文链接:https://www.gdzf.org.cn/xbsy/gddt/content/post_17513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务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务法制网 zw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