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我国知产专业化审判体系建设实现路径
时间:2024-12-19 作者:佚名 来源:辽宁长安网
“辽宁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交叉执行工作试点省份之一,我以全省交叉执行相关案件为研究样本,从交叉执行案件的数量、方式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室外寒意来袭,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学研基地内却气氛炽热——研讨会正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形式如火如荼地开展。来自省内外的法学理论界专家学者、省法院执行局一线干警代表、部分青工委代表及第6期“审学研”全体研究员参加研讨。
“审学研”驻院研究员刘凤分享交流课题结项论文
10个课题,5个多月“淬火打磨”,5次结项研讨座谈……第6期审学研驻院研究员持续学习、深入思考、交流研讨,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践课题实现闭环。
“从理论问题分析切入,经由实务疑难困惑问题总结,到案件类型化梳理和立法配置规制建言,框架内容逻辑合理,问题分析透彻,所提出的对策建言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课题结项论文总体较好、较难、较强。好在哪?选题好、形式好,紧扣司法实践。难在哪?实务中争议很大,短时间内能把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执行异议之诉梳理清晰,不容易。强在哪?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成果转化,类型化的思考也有利于法官解决问题。”
课题理论导师、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冯彦君,实践导师王鸿晓庭长和专家学者着眼课题理论与实务的深度融合,纷纷表达对这一研究成果的思考和期待。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审学研基地就像那个“时光的记录者”,记载着驻院研究员的付出与辛劳,也见证着他们的进步与成长……
·课题亮点·
“审学研”驻院研究员、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法官刘凤在课题“特殊救济程序案件的专业化审判问题研究”中,从特殊救济程序案件理论研究入手,对第三人撤销之诉、执行异议之诉等内容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实务问题的应对之策。
在另一课题“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中,刘凤从全国和全省知识产权审判体系的现状入手,分析目前审判体系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域外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研究考察后,设想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专家声音·
课题运用比较研究法,在立足我国国情和我省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当前审判体系加以分析,对域外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推广‘三审合一’制度,以及构建‘四位一体’的技术事实调查认定体系等措施是建设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的必经之路”这一结论,研究扎实、表述流畅、逻辑清晰。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艾琳
课题对如何构建知识产权专业化体系提出了清晰的框架构想,包括审判机构中知识产权法庭和知识产权法院的建设、审判模式中“三审合一”构建等内容,整体而言是一个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凤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2024年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也刚刚落下帷幕,可见这一课题的时效性很强。课题结项论文专业性强,逻辑结构完整,现状介绍、必要性论证、问题分析、对策提出和展望结语面面俱到。建议将对策回归到全省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实务上,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会更高。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王作宝
课题结项论文包含五大部分内容,比较厚重且完整。课题研究在方法选择和运用上特点显著,既充分运用比较研究获取了可资借鉴的立法经验,也充分运用实证研究,通过广泛调研,获取大量一手数据。问题意识突出,不仅有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探究,更具有实务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成果对强化我国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理论导师、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冯彦君
从选题来看,课题瞄准知识产权审判热点问题,具有问题意识和前沿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法院对于充分发挥司法保障作用、助力知识产权保护意义非凡。课题结项论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尤其第四部分对策建议内容,对知识产权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实践导师、省法院民三庭副庭长 蒋策
原文链接:http://www.lnfz.cn/news/762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