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郾城区:探索五“+”工作法 助推村级巡察走深走实
时间:2024-12-10 作者:佚名 来源:中共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为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推动村级巡察工作高质量开展,五届区委以来,漯河市郾城区通过探索实施五“+”工作法,不断提升村(社区)巡察实效,助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村(社区)巡察6轮次,完成对157个村(社区)党组织巡察,发现问题及问题线索2626件,追缴资金90余万元,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民生问题320余件。
用好“大机制+小示范”,奠定坚强组织保障。坚持机制带动,立足区情实际,出台《郾城区巡察村(社区)工作实施方案》《郾城区关于对村(社区)党组织开展分类巡察的指导意见》等8项制度,完善操作规范20项,为有序推进村(社区)巡察提供机制保障。坚持示范带动,立足“以巡促治”示范点建设要求,先后评定6个村(社区)作为“以巡促治”示范点建设对象,并通过以巡促治示范村(社区)的示范引领,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用活“大喇叭+小卡片”,提升群众知晓率。每轮巡察开始前,在设置巡察征求意见箱、电子邮箱和举报电话等举报平台的同时,还根据农村特点,用好村内广播大喇叭,将巡察公告的内容录成广播,在村里循环播放,让“大喇叭”唱起巡察旋律,让巡察的声音传入各家各户,深入群众心底。同时,印制巡察联系“小卡片”,将巡察组联系方式、巡察时间、巡察对象等内容逐条列出,利用进村入户的时机,向群众发放,发动群众参与巡察工作,既扩大了群众知晓率,又消除了群众向巡察组反映问题的顾虑,收到了良好宣传效果。五届区委村级巡察共开通“大喇叭”600余次,发放巡察“小卡片”1.2万余张,收到群众信访举报480余件,推动化解群众疑难问题80余件。
用细“大数据+铁脚板”,深入群众发现问题。巡察组注重发挥大数据作用,加大对函询信息的比对和挖掘,通过网络广泛收集巡察对象的舆情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去。在开展的六轮村级巡察期间,共收集有效信息260余条,其中转化为问题或线索的比例达到32%,有力支撑了村(社区)巡察工作。发扬“铁脚板”精神,做到直访直巡,坚持直访到户、问需于民,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根据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白天到田间地头谈,傍晚挨家挨户谈,用扎实的走访座谈倾听真民意、发现真问题。
用准“大协同+小对比”,把准政治巡察方向。突出部门协同,巡前加强与纪委、组织、审计等协作单位沟通对接,函请协作单位向巡察组当面通报和提供巡察对象有关问题信息;巡中商请协作单位为巡察组提供政策咨询、专业技术支持,协调解决巡察中的困难问题;巡后注重巡察成果共享,及时向有关协作单位反馈,对巡察发现共性问题形成专题报告,交由相关责任部门牵头开展专项整治。五届区委以来,共开展专项整治7项,推动建立完善规章制度120余项,形成了“交、改、督”闭环运行机制。突出前后比对,在组织开展五届区委每轮村(社区)巡察前,将四届区委村级巡察发现的农村集体资产闲置、荒坑荒片管理混乱、乱垦乱占等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问题汇总分析,作为本届巡察村(社区)的重点内容,提升了巡察发现问题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农村集体非经营性资产总额同比增长8.71%。
用实“大评估+双交办”,深化巡察成果运用。为切实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每轮巡察整改结束后,由纪委监委、组织部、巡察机构对对被巡察村(社区)整改落实情况开展“大评估”,对整改推动不积极、整改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及时下发《督办通知书》,并将其作为巡察“回头看”的重要指标。针对巡中发现有关行业性问题推行“双交办”,对巡察发现的问题在向被巡村级党组织和所在镇(街道)党委(党工委)进行交办同时,同步向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交办,督促对同类问题进行系统性、行业性整改。在开展的6轮村级巡察中“双交办”问题5项,督促解决了坑塘水体污染、监测户屋顶漏雨、居民乘公交出行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件,推动相关问题全面整改、高效落实。(漯河市郾城区委巡察办 张泽卿 蔡子豪)
原文链接:https://www.hnsjw.gov.cn/sitesources/hnsjct/page_pc/hnxsxc/xcgz/sxxc/article17296e1315e042719c0d97c3445dff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