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口袋里有个“微警务室”,万州区公安局红光派出所创新社区警务模式,搭起警民网上“连心桥”
时间:2021-03-10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公安局
“拿起手机,我感觉民警时刻在身边,警务室就在手机里面……”近日,万州区太白街道红光社区居民何红缨拿着手机高兴地向记者展示。如今,太白街道的居民们仅凭一部手机,动动手指,就能立即向社区民警反映遇到的急难事,免去到派出所排队等候的麻烦,因为他们的口袋里都装有一个移动“微警务室”。
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微警务室”应运而生
2018年5月间,万州区公安局红光派出所社区民警周桂秋琢磨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微信,何不利用它服务社区工作,让民警和居民进行“点对点”交流?
“以前有事都打电话,一遇事主换号便找不着人。”周桂秋说,市民的微信号则很少变,不如将传统警务与现代警务、线上警务与线下警务相结合,建个“微警务室”。此后,每每走访社区,她都主动加上居民的微信。
渐渐地,“微警务室”里的居民越来越多,而她也在这种新模式的探索中切身体会到了高效率和真便利:辖区门面、出租房更换频繁,以前居民都要专门来派出所办相关事务,现在只需在微信里和她说一声,将身份证、照片、租房合同上传,便能不跑路;噪声扰民、楼上漏水这些闹心事,居民向她“吐槽”一句,她便“点对点”联系事主,三两分钟间消除邻里潜在矛盾;居民楼道消防栓坏损、堆积杂物、车辆违规占道等非警务类隐患情况,她也能在获悉后第一时间转给物业快速处置……“日常宣传四防、电诈等,这个就更方便了,以前通过发传单、挂标语等方式,宣传面有限,受众范围小,现在‘微警务室’里一发送,受众几千,宣传更直观。”周桂秋直言,这都得益于“微警务室”,不仅能实时掌握社区情况,在社区事务管理上更是得心应手。
随后,周桂秋的“微警务室”模式在红光派出所得到大力推广。很快,该所12个社区民警都拥有了自己的专属“微警务室”。
快速调解矛盾纠纷
平安社区的“和谐剂”
“有了‘微警务室’,百姓少跑路,更能快速调处纠纷。”孙家书房社区民警潘锡军说。
去年11月,一住户在“微警务室”里向潘锡军诉苦,称整栋楼的照明灯没电,楼栋门禁也不能用。潘锡军随即走访现场了解到,该栋楼总电表多年来一直安装在7楼一住户家,前段时间他将房子出售,现在的房主觉得每月都要让人进屋查看电表很烦,坚决不愿承担此事。在与其他居民发生争执后,一气之下将电表砸坏,导致整栋楼照明灯线路无电,居民们晚上上下楼都得“摸黑”,怨声载道。
这事听来不大,却事关邻里和谐,若再拖下去,邻里关系势必越闹越僵。潘锡军立即新建了一个“业主群”,从“微警务室”里将该栋楼所有住户拉进来,大家在这里陈述想法、反映情况、表达诉求。刚开始,居民们各说各理、吵吵闹闹,民警则耐心倾听,悉心劝导大家要以和谐为贵,多为老人和孩子的安全考虑。在经过数次苦口婆心的劝导后,之前紧张的邻里关系逐渐缓和,现场调解趋向成熟。
打铁须趁热,潘锡军迅速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和楼栋居民,大家由线上转到线下,面对面展开座谈。因为有之前群里交流沟通的基础,现场居民们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案,3楼一住户被民警热忱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打动,主动站出来说:“电表安我家。”
矛盾成功化解,照明灯亮了,居民们笑了。
群众有线索可及时举报
“微警务室”也是“接警平台”
“这‘微警务室’,除了能发挥宣传调解等‘小’作用,也能帮扶转化‘重点人员’,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重新回归社会,甚至助力我们抓‘坏人’。”对于这个作用,周桂秋最有发言权。
一天中午,一居民发来信息:“有个前科人员因家庭矛盾扬言要‘教训’人。”这引起周桂秋的高度关注,这名前科人员是她一直关注的辖区“重点人员”,为了帮助他不再误入歧途,周桂秋立即在“微警务室”里联系他,让他到派出所面谈。
一见面,周桂秋就给了他“当头棒喝”,随后以事论事真诚劝导,向他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并帮他规划未来,当即打消了其不良想法。之后,周桂秋每隔几日便在“微警务室”里联系他,要么关心问候,要么查询“定位”,一来二去,两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基础,对于民警的深切关怀,他在表达万分谢意的同时,表示今后绝不再入歧途,努力让社会重新接纳自己。不久后的一天,以前的同伙邀约他再度作案,他不仅断然拒绝,还通过“微警务室”对前同伙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帮助民警顺利抓获4名违法犯罪人员。
“群众是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微警务室’则像一个透明、便捷、快速的‘接警平台’,群众一有线索可在群里及时举报。”周桂秋说。
贴心便民接地气
“警粉”逾两万人
社区民警通过每天查看“微警务室”信息,了解居民的投诉举报、邻里纠纷、服务需求,即可实现对社区情况的了解掌控;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定时推送警方动态、便民举措、治安防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和技能;遇到影响重大的突发事件等情况,民警也能通过该平台第一时间发声,挤压不实炒作和谣言散播空间,引导社区居民理性表达。
广大居民身处“微警务室”中,共建共治积极性空前高涨,有事指尖一动,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的矛盾纠纷及险情发出去,很快就会有民警或社区工作人员前来解决。
“这个警务室太便民了,让公安工作从‘现实社会’向‘虚拟空间’延伸,为民服务更接地气,我们也切实感受到民警就在身边。”说起这个“微警务室”,辖区居民都誉之为“口袋警务室”。
截至目前,红光派出所12个“微警务室”的“粉丝”数已逾2万人,每年推送转发各类安全防范、警务宣传类信息万余条,处理群众咨询求助5000余条,通过微信群梳理线索20余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50余起。
“‘微警务室’已成为派出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网络架构,它不仅搭建起了网上‘连心桥’,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方便、快捷、高效的解纷服务,着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还在提高警力使用效率、规范民警日常行为、促进警民和谐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果。”红光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原文链接:http://gaj.cq.gov.cn/zslm_245/zagl/zadt/202102/t20210219_8906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