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务法制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法眼追踪 >>正文

“豁免”校园贷失信学生彰显司法理性

时间:2020-01-07 作者: 来源:

  无论如何,大学生都应当增强风险意识、自律意识,培养理性消费、文明消费观念,摒弃虚荣攀比心态,彻底远离不良校园贷。教育、银监、公安等部门也应加大对不良校园贷的打击力度,即便校园贷穿上了马甲,也要将其精准识别并严格拒于校园之外,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全日制在校生因校园贷纠纷成为被执行人的,一般不得对其采取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措施。(相关报道见A3版)

  近年来,屡屡曝出在校大学生深陷校园贷,令正常的生活、学习难以为继之事,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尽管教育、银监等部门三令五申,依法对校园贷进行整治,甚至禁止任何网贷机构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校园贷受到一定遏制,但并未彻底远离校园和学生。

  据媒体去年8月做的一份调查,随着国家整治活动的推进,不少校园贷纷纷穿上了各种马甲,从最初单纯的校园贷,变身为美容贷、714高炮等现金贷,随后又继续演变套路贷。在媒体测试的平台中,仍从事校园贷的占比超过42%,其中一家平台向学生发放高利贷年化利率竟高达199.38%!

  不良校园贷变得更加隐蔽,却万变不离其宗,不失其高利贷、套路贷的本色,校园贷还很容易伴生虚假宣传、诈骗,侵犯隐私权、人身权等违法行为。一些大学生深陷校园贷不能自拔,进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遭遇失信危机,甚至被诉诸司法程序,给大学生及其家人、所在学校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因校园贷失信的大学生与人们见惯的老赖,在本质和行为上往往有明显差异。老赖多有独立经济能力,且相当一部分老赖有偿债能力,但却故意隐瞒财产、转移财产,故意躲债、逃债、赖债,对抗执行,伤害债权人权益。大学生一般都没有收入来源,靠父母等监护人供养,一些大学生受到他人误导或中了网贷机构的套路后才陷入校园贷,且在校园贷关系中,因网贷机构多有违规侵权行为,大学生很容易成为受害者。

  有些学生之所以发生校园贷还款违约,是因为确实没有支付能力,没有独立财产可供还债或执行,并非恶意逃避债务。大学生因校园贷失信往往属于被动失信,主观恶意较轻,对社会诚信的损害也远比不上一般意义上的失信行为,最高法在执行工作中将校园贷失信生与传统老赖区别开来,给予校园贷失信生更宽松的失信惩戒、制约,符合校园贷关系的特征,符合精准打击、分级制约失信行为的要求,也符合社会诚信建设的原则和方向。

  全日制在校生还处在学习阶段,一旦被贴上失信标签或者被限制消费,其日常学习与生活都会受到明显影响,在心理上也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态,失去正常的学习节奏,甚至可能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法院执行系统依法豁免校园贷学生失信责任,释放了司法善意,彰显了司法理性,有助于以司法诚信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当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对于校园贷失信生,执行系统只是一般不得对其采取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措施,而不是一刀切地不采取失信惩戒措施。如果校园贷失信生有恶意毁约、恶意逃债等行为,失信情节严重,且有一定的支付能力,那么,法院依然有将失信学生拉入老赖黑名单并限制消费的可能。另外,如果校园贷的基本债权债务关系成立,即便法院执行系统网开一面,但失信学生的债务责任依然存在。所以,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切不可因最高法《通知》的上述规定而产生侥幸心理,切不可放松对不良校园贷的警惕。

  无论如何,大学生都应当增强风险意识、自律意识,培养理性消费、文明消费观念,摒弃虚荣攀比心态,彻底远离不良校园贷。教育、银监、公安等部门也应加大对不良校园贷的打击力度,即便校园贷穿上了马甲,也要将其精准识别并严格拒于校园之外,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务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务法制网 zw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