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务法制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特别报道 >>正文

未成年人网络社交沉迷监管亟须补强

时间:2020-01-07 作者: 来源:

未成年人在网络社交平台的长时间逗留,可能会遇到有害信息或风险,很容易出现网络言论失范,引发网络欺凌。所以,对于未成年人网络社交沉迷现象要加以重视,并加强监管。

   

一直以来,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是社会及家庭关注的重中之重。

在网络游戏领域,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已上线十余年,相关主管部门对游戏平台的监管力度一直在加大,游戏行业依靠企业自律进行防沉迷建设的可操作性也逐渐增强。现阶段,网络游戏防沉迷在法律层面的监督也正得到逐渐强化。

但近日有专家指出,未成年人在网络社交、网络文学等领域的沉迷问题也已严重,但不论是家庭监护还是社会监管,基本处在空白状态。

未成年人易沉迷于

即时通讯社交平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指出,目前,社会和家长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网络游戏上,但往往忽视了作为数字土著的青少年更多接触的网络社交媒体,当下,我们应当关注更多类型的新媒体内容及平台。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网络游戏,但是对于数字土著这一代青少年来说,网络社交基本上每个孩子都会触及。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8.25亿,占网民整体的96.5%。网络社交广而深的覆盖,也给诈骗、色情等内容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在QQ、陌陌等社交平台,有人发布明确针对未成年人的有偿交友信息,言语挑逗。

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也达到4.55亿,较2018年底增长2253万,占网民整体的53.2%。网络文学平台发展蓬勃的同时,也暴露出内容不当、传播低俗色情小说等问题。

蒋俏蕾介绍,对网络社交沉迷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对平台提供内容有较强烈的使用倾向和依赖感;二是对平台本身强烈的依赖感;三是没目的的、类似强迫症的行为层面。

她曾对北京、上海、山东、辽宁部分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状进行调研,阶段性调研结果显示,所涉调研样本中,QQ和微信是未成年人使用比例和使用时间最多的APP,除了与同学进行网上社交、班级群组布置作业等功能外,即时通讯社交平台上也提供了大量其他内容,比如微信小程序提供的大量平台内容及跳转其他平台内容,QQ看点中的各类信息,使未成年人点开社交媒体平台后,可以在里面逗留很久。

此前,腾讯研究院S-Tech工作室曾发布实验报告《社交的尺度》,报告显示,社交斋戒后实验对象的工作/学习投入显著提升,而高中生们在社交网络上花费时间越多,越可能罹患抑郁症。这背后的生物学原因在于奖赏回路对于成长中的大脑有特别的作用,这就代表着青少年对于社交网络的依赖要大于其他人群。

社交防沉迷是监管难题

蒋俏蕾说,未成年人在社交媒体平台的长时间逗留,可能会遇到有害信息或风险,比如QQ陌生人交友有可能涉及的网络色情、网络骚扰,或者微博、贴吧中的不当言论等,尤其现在流行的粉丝文化背景下,未成年人在追星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网络言论失范,引发网络欺凌,甚至是网络违法侵权行为,对于甄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容易造成伤害。

比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前不久发布的《粉丝文化与青少年网络言论失范问题研究报告》显示,在他们审理的涉青少年网络言论失范问题纠纷案件中,侵权行为内容包括使用侮辱性语言、捏造事实等,且饭圈特有语言成为显著特征,涉诉侵权行为也相对集中于社交平台,包括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豆瓣等。

蒋俏蕾分析认为,这样的现状背后,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未成年人对社交媒体的沉迷。在很多人看来,微信、QQ以及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是中性的、工具性的应用,家长也很容易忽略。但实际上,很多社交媒体平台是综合性能较强的,并且像QQ、微信、百度贴吧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其内容并未分级,包括微信小程序中的游戏等也尚未对未成年人设限,且目前无论从监管还是家庭监护层面,重视程度都还较弱,我们应当重视起来。

目前,我国现有的网络防沉迷举措主要是在网络游戏方面,网络视频(包括短视频)领域也已经有了青少年模式的每日弹窗。即使如此,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日前对外发布《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监管现状与治理报告》(下称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对于网络游戏防沉迷的相关规定更多停留在主管部门下发通知的形式,立法层面监管较弱。

近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监管现状及治理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四新还提到,尽管目前我们已经足够重视对网络游戏的防沉迷工作,但是实际上,网络游戏在功能上已经急剧向社交转化。游戏社交化以后,考虑的就不是单个家庭、孩子的问题,而是成片孩子、成片家庭或者整个学校的情况,如何限制游戏的社交化也是监管的难题。

对网络文学防沉迷方面的规制,目前,一是201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其中提出由于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等不断出现,造成一些中小学生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并从五方面指导如何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

二是2018年5月全国妇联等8部门下发《关于庆祝201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合通知》,通知中再次提到加大对以游戏、文学、直播、视频等为代表的网络精神产品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监管整治力度。

但报告认为,在网络社交与网络文学领域,未成年人防沉迷并未纳入监管体系,软色情、诈骗等乱象的出现将对未成年人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相较于网络游戏,对网络社交与网络文学领域而言,防沉迷尚是一个陌生领域,缺乏监管与合理机制。

进行网络防沉迷评估

家庭不能缺位

蒋俏蕾通过调研发现,青少年在网络平台遇到网络沉迷、隐私泄露、网络欺凌等风险时,半数以上的学生会首先想到求助于家长。因此,在她看来,应对未成年人对网络社交媒体的沉迷,家庭监护的作用应放在首位。

蒋俏蕾认为,对于中国家长来说,目前应当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主要通过学业成绩变化来发现孩子网络沉迷问题的方式,对身心健康、社交关系等都应当进行观察,家长当务之急最需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关注什么。除了网络游戏,也要对当下网络欺凌、网络文学、粉丝文化等未成年人领域问题重点关注、了解,多与孩子沟通。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苑宁宁也表示,目前家庭对孩子的网络素养教育、监护能力、监护意识和观念都存在不足。除此之外,学校教育仍以文化成绩为导向,对生命教育、法治教育及网络教育等内容的教学都是相对缺失的,需要通过立法来明确学校对网络教育的职责。

报告认为,强化监护人的正向引导和辅助监督,可能是矫正未成年人网络使用问题最根本的途径。针对具有科普、传统文化传播等渠道提供的视频平台,强化监护人的陪伴,或许才是治标治本的办法。

蒋俏蕾建议,对于网络平台自身而言,也可以尝试推出亲子模式,例如,在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流行度都很高的短视频,就有企业推出亲子平台,使家长和孩子在共用的环境中,进行相互了解沟通及正确的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于网络游戏,还是网络社交、网络文学领域,目前的实践操作层面,实名注册这个基础性问题也尚未解决。

不少专家都表示,身份识别是防沉迷工作进行的前提,如何落实未成年人唯一手机号问题,通过唯一手机号和公安部的年龄档案建立一对一的关系,是解决网络沉迷的基础。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务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务法制网 zw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